跳转到路径导航栏
跳转到正文内容

你的孩子也可以这样出色(4)

http://www.sina.com.cn  2005年06月20日 13:22  《一个故事一堂课》 

  他们给大双和小双制订严格的作息时间表,对每件事都做了时间规定。比如早上起床、洗漱、吃饭、去上学要在15分钟内完成,晚上规定时间关灯睡觉。起初两个孩子很不适应,晚上到了睡觉的时间作业还没做完,书包也没收拾好,拖拖拉拉的,上不了床,但父母执行起规定来毫不含糊,时间一到就要儿子立即上床,儿子没完成作业急得掉泪,他们也不让步。

  点评:

  教育是艺术,而首先是科学,即以健康人格为核心,以良好习惯为途径。大小双哥俩的辉煌,最根本的就得益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。所以,日本教育家说,家庭是习惯的学校,父母是习惯的老师。当然,培养习惯贵在细致,贵在严格,贵在坚持,更贵在尊重。

  大双和小双上小学二年级后,金慰康夫妇就要求他们帮忙做家务,规定周一、周三、周五由大双负责扫地、擦桌子、洗碗,周二、周四、周六由小双负责。记得一开始让孩子买些青菜,孩子买回的只是香菜。孩子做饭不是夹生就是糊了,不要紧,张英霞重新做,边做边教。给孩子的吃穿也不讲究,平时穿校服,大了还有父亲的旧军装等着呢。

  相反,对被家长们普遍视为硬指标的学习成绩,金慰康夫妇却不过分看重,从不要求儿子考“双百”,也不计较他们的考试排名。有一次考试,小双的数学只考了30多分,从来都是尖子的小双无地自容,父母非但没有责备他,反而鼓励他学会忘记,重新再来。这件事给了儿子持久的动力。

  实施“双星计划”,金慰康夫妇配合得极为默契:丈夫一年总有半年在外,研究教育方略是他的事,一段时间总结一次,提出下一步怎么做;妻子则身体力行,具体抓落实。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,一个侧重“形而上”,一个侧重“形而下”,共同为孩子营造高效而宽松的学习氛围。

  在兴趣中专注,家电成了“玩具”

  直到现在,大双和小双依然非常感谢象棋,倒不是因为小时下象棋让他们出了不少名,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静心专注的能力。

  金慰康夫妇认为专注对孩子成长极为重要,这种精神的培养得益于他们充分抓住了孩子的兴趣。从兴趣入手,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,这确实是屡试不爽的成功之道。

  有一次,大双和小双蹲在地上琢磨墙上的电源插座,想弄明白为什么只要把插头插上,冰箱就能制冷、电视就有图像、电风扇就能转动。插座里面到底有什么呢?他们好奇地拿一根铁丝探进去,顿时火花爆闪,两人都被电打得尖叫。

 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,但孩子很脆弱,此时吓唬责骂是不利的。金慰康夫妇克制着心里的疼痛和后怕,心平气和地给儿子讲电的常识,同时讲了安全用电的知识。

  点评:

  电灯的发明者爱迪生的童年与这小哥俩惊人地相似!富兰克林在做捕捉雷电实验时也差点被电击昏厥!

  但孩子们的成长表明,开始都是相似的,结果却是不同的,差别的主要原因,一是环境,二是教育。

 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,都成为刺激和培养孩子求知欲的契机。一次,金慰康领着两个刚5岁的儿子外出,上公共汽车买了票后,他轻声问儿子:“谁能帮我读出这票上的数?”大双和小双一听,伸手把票抢过去,一口气按票上的号码念出十万位数,引得公交车上的乘客都瞪大了眼睛。小哥俩兴奋不已,环顾左右,眼里闪着说不出的激动。

  作为母亲,张英霞的耐心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更发挥了作用。那次,她带孩子坐班车去单位,车上很多小孩都很安静地坐在父母身边,惟独小哥俩问这问那,车子开了近一个小时,“为什么”也问了一路,张英霞和风细雨地回答了一路。

  为了培养两个儿子自己动手制作的能力,金慰康夫妇必定亲自选购玩具,而且选的玩具一律是拼装式的。记得儿子9岁那年,金慰康从俄罗斯带回一套拼装船模,这是他走了很多家商店才买到的。那船模有1000多个零件,图纸是外文的。大双和小双利用课余时间专心致志地琢磨了近一个月,克服了很多困难,终于组装起来。为支持儿子完成课余的这些拼装工程,金慰康给他们配置了一张工作台,还配了一套五颜六色的木制钳子、扳手等。这下,小哥俩每天做完作业后就拿着工具这里拧拧、那里扳扳,满屋子找东西修理。

  随着年龄增长,大双和小双的玩具也逐步升级。他们对家用电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没几天,家里新买的电器就变了模样:原本动的,现在不动了;原本完整的,现在缺这掉那……面对这一切,金慰康夫妇除了让儿子注意安全,不要伤到自己之外,再没有多说过什么。

  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,大双和小双的胆子越来越大。12岁那年,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来晶体管,各自装了一台六管晶体管收音机。不过,这次实验失败了,他们装好后无论怎么捣鼓也弄不出声音,还因短路把几个晶体管烧坏了,一时又不知到哪里买。小哥俩面面相觑,傻眼了。金慰康回家看见这种情形,禁不住笑了:“失败是成功的妈妈,坚持下去,你们一定会成功的!”小哥俩的头垂得更低了:“买不到晶体管,就算我们有了成功的妈妈,也没办法成功了。”金慰康眼睛一转,看到家中那台正在使用的收音机,一把抓过来:“谁说没有晶体管?这里不就有吗?”有了爸爸这种不惜代价的支持,大双和小双坚持了下来,而且在实验中更加小心,生怕再发生什么差错。当他们组装的收音机在一番调试后终于发出声音时,金慰康笑了:“我就知道,拆收音机是对的——这不,拆了一台,咱们又拥有了两台。”

  点评:

  宽容之心是天才成长最肥沃的土壤。宽容的实质是理解和支持,而这正是创新者最需要的。儿童时代探索未知世界的“胡作非为”就是童年的创新。大双小双不就是这样吗?他们一番捣鼓,不仅拆出了两台收音机,还拆出了自己的未来。

  有了“纵容”他们的爸爸妈妈,大双、小双士气大增。刚开始流行电脑时,他们买来元件,照着安装电脑的书边学边装,软件上的一些外文说明看不懂,他们就查字典、翻阅杂志,一台486电脑竟然被他们组装出来了,而且运转流畅。

  这下子,大双和小双成了远近闻名的“电器医生”,冰箱、电视机、吸尘器、手机,都成了他们的“患者”。如果听说家里或邻居家的这些电器出了什么故障,他们就会兴奋不已,因为可以有大显身手的机会……

  看着两个儿子在自己的兴趣中专注地研究并获得成功,金慰康夫妇满意地笑了。

  给孩子自信,他没准会让你吃惊

 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,一个金发白肤的老外突然惊叫一声。大双和小双忙用英语问他怎么了,但连问几声那老外都毫无反应。小哥俩很失望地相互使了个眼色:他没准是俄国人。原来,他们故意踩那老外的脚,是想与他练练英语口语。

  类似的事发生了不止一次,推搡,踩脚,找茬逗人家练英语口语。金慰康听说这件事后,鼓励他们:“自信地与外国人对话的做法是正确的。”小哥俩挤眉弄眼很开心,金慰康却把脸一板,“但是,你们故意踩别人脚的做法是错误的,是不礼貌的。”小哥俩一琢磨,脸红了。“有本事,就按正常的渠道去和别人交流呀。”金慰康的这句话,等于给大双和小双施了激将法。以后在街上遇到外国人,小哥俩马上友好地用英语打招呼,而那些外国人听到小哥俩说熟练的英语,便不由得十分感兴趣地停住脚步与他们交谈。

  除找外国人练英语,提高自己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和高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切磋。为此,大双和小双曾冒充高中生。那天,他们放学回家,坐公交车时有几个高中生在争论数学难题,争得脸红脖子粗仍不分高低,大双和小双开始时还强忍着,后来实在忍不住了,就站起身加入论战。后来争论仍旧没有结果,他们觉得那些高中生也不比自己强多少。回到家,他们自豪地对爸爸妈妈说:“我们也是高中生了!”

  自信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。金慰康夫妇认为,没有天才的感觉不会成为天才,没有将军的感觉当不成将军。无论做什么事,他们总是鼓励孩子一定要做成功,绝不半途而废。从修水龙头、抽水马桶到学习闯关,只要一上手就要干成功。

  14岁时,大双和小双一起参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送生推荐考试。小双考了全市第一,占了北京市惟一的名额,大双以第二名落选。当时他们只上了四年中学,父母安慰大双,要他再学一年,不愁考不上清华、北大。但大双与小双较着劲,执意要参加当年的高考,并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惟一志愿,他就不信自己考不上。结果哥俩的笑容同样明媚:5月,小双被计算机系录取;7月,大双上榜,被电子工程系录取。

  金慰康夫妇说,现在很多孩子都很聪明,你给他自信,他没准会让你吃惊。不过,对儿子的自信,他们时时提防着掺进虚荣和盲目的杂质。

  2004年1月21日,美国勇气号火星车因电脑数据堆积过多而瘫痪在火星表面。23日,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说,他们已经恢复与勇气号火星车的联系。正在收看电视的金慰康不禁大加赞赏美国的航天技术,坐在一旁的小双却不屑地说:“这有什么?给我机会我也能做!”大双自然应声附和。

  “你想优秀,优秀也会想到你。”金慰康依然目不转睛地看电视,却稍稍拖慢语速,“勇气号和机遇号登陆火星,其背后有多少技术支持和经济保障,你们比我还清楚吧?”

  听爸爸问话的语气,大双和小双不禁对视一眼,知道爸爸话里的潜台词。

  自从中央电视台报道他们是新中国头一例双胞胎14岁同时上大学的新闻后,父母对他们就更严格要求了,一些电视、报纸要求采访,读者、观众和听众打电话、写信要求交流都被婉拒,为的就是避免他们陷入浮躁之中。

  其实,对儿子的人格塑造,金慰康夫妇一直都在进行。他们认为,同情心、爱心,还有进取、诚实、坚毅、公正,与知识同样重要。

  随着孩子成长,金慰康夫妇在孩子的人格熏陶中注入了更多的理性:要求他们进出部队营区大门都要向卫兵致意问好,说这是对人、对社会的尊重;引导他们了解和崇敬英雄模范和著名科学家,以其精神和事迹激发自己的志向……

  上大学后,大双和小双异常刻苦,自觉给自己增加压力。每逢上大课他们都早早就去教室占位子,大部分业余时间他们泡在教室和图书馆里。学校宿舍和一般教室晚上都定时拉闸断电,哥俩便常去通宵供电的教室学到后半夜,节假日和周末极少回家。

  在哥俩18岁生日时,父母给他们写了一封万言长信,回顾了他们的成长经历,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以至恋爱与婚姻提出建议。

  20周岁生日时,他们又收到父母写来的信,信中深情地说:“无论你们将来在什么地方,为什么人工作,都不能忘了祖国、忘了中华民族……父母的眼光始终会注视着你们,与你们一道分享快乐,分担痛苦。”


网友评论

登录名: 密码: 匿名发表
Powered By Google

相关链接

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┊Copyright © 1996-2009 SINA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